你以为到了平遥就算见识了晋中的绝色风光吗?昔日平和淳朴的民风其实早就在游客蜂拥而至的时候被践踏得粉碎,太多金钱的诱惑,会让人丧失判别能力和理智。我失望的从古城走出来,依然可以感觉到城民的目光在我的背后扫视。太彻底的游客装束会让他们有如豺狼闻到血腥般兴奋,他们面容倦怠懒散,把一张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只需露出两只眼睛,来审视来往过客的财力。 但是正如古语所述“柳暗花明”,不要在游城留下的遗憾中叹气,距平遥不过6、7公里的桥头村,有一座约建于北齐的双林寺。所谓曲径通幽,车行不过10来分钟便停在一座古刹前面。青色的围墙,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沉寂,步入山门开始感觉到气势的磅礴了,整个寺庙建筑的布局东中西三部,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结构严谨庄重。 进入拱券形山门,正北第一座殿为天王殿,整个大殿柱子全由整根直径约1米的原木支撑。虽然这里的寺庙由于历史的风雨被历代修缮,已经不能说是魏晋时代的建筑,可是结构依然遵循了当时的风格。魏晋的建筑应该说是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 汉禅即位之际朝代迭起,干戈不绝,民不聊生,所以当时的土木之术难于两汉相比。但是正是这样的历史影响,使得民众寄情宗教,佛教随之昌盛起来,艺术和建筑在此时由于宗教的原因有了一次成功的交汇,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建筑开始以梁柱为主要承重结构,墙体对建筑来说不过是一个隔断的作用,没有承重的功能。随之亭台楼阁都是这种结构的变化产物。而作为屋顶的支撑,力量集中在大梁上面,为了增强大梁的扭曲力和剪应力,层层递减的斗拱出现了。既有装饰的功能,又独具力学匠心。其实细想,不过在最近的高层建筑里,我们才重新注重了柱子作为建筑主体支撑的设计,墙体有退出了它曾经重负的舞台。 扯远了,回到天王殿,没有走上石阶的时候就看到在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殿门左右各二,生态各异,可是没有传统神像的狰狞面容,他们威武庄重,造型优美。虽然在一尊遭损坏的金刚像手肘部可以看到,当时以铁筋木骨泥身塑成这样的天王,工匠们却赋予了他们人性的灵气,臂间舞动的飘带,举手投足的生动,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四大金刚的眼神炯炯生辉,无论身处寺庙的哪个角落,如果视线和金刚的双目相遇,都会觉得它在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 双林寺的建筑都少有艳丽的修葺,斑驳的红漆大门,让冬日的阳光慵懒,软弱地投撒在大殿里,窗楞和影墙前面都用铁栅栏住,可是里面的彩塑浮雕却不曾拒我们以千里之外。双林寺的一大特色就是浮雕佛像故事,用木材雕刻成彩云,佛教故事背景,细致到天门的廊檐都清晰可见。用色柔和,佛像大都向前斜倾,仰视的时候,会感觉诸神驾云降临,徒生欣喜之情。其中有释迦牟尼出家成佛,到涅槃于天竺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的详尽浮雕作品。据佛经记载,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称为“双林入灭”。而双林寺因此得名。 东侧千佛殿,为悬山式建筑,殿中伺奉的自在观音神像已经到了彩塑的至高境界。如上所述,双林寺的诸神塑像皆以人性化神形,庄重间更流露出慈悲的姿态。观音左腿自然下垂,右腿为蹲姿,右手轻松搭在右腿上,头部微微左侧,双目轻阖,恬静妩媚。裙裾纹路细腻流畅,仿佛观音沐浴在宁静的自然届中,悲悯大众。这是中国佛教塑像中少见的观音坐姿,没有莲花座的观音,视天地为神坛,亲切、智慧,点化众生。自在观音下有韦驮伺奉,千佛殿韦驮像是列入世界教科文组织的文化瑰宝。塑像全高不足1米,它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虽然人要模仿他的站姿觉得非常别扭而不真实,然而塑像把韦驮的身体比例略加变化,使得他全身好像一张满弓,蓄势待发,极有表现力。脖子扭曲,怒目双睁,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极富弹力和流动感。 隆冬季节的平遥桥头村,清净安详,我们一席人的到来和离开都不曾打破这样的宁静。十几里开外的平遥古城依然是繁闹喧哗,殊不知不远处佛祖就在观望。
作者:tubaozifu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