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发现了一条名为户部里的小巷,印象中,明代和瓦拉等进行布马交易,在大同设有户部分司,说白了就是为收钱中央派出的特别机构,也许在小巷中能找到一点大同历史的痕迹。 在巷中突然发现了一对八字型大照壁,如果户部分司真有遗存的话,这对气派的官样照壁应该是证明。很奇怪照壁上面没有图案?鼓起勇气,想向周围群众了解照壁的历史和户部分司遗存情况,但没有人知道,也许是没听懂方言吧,明代的历史太久远了,抱憾而去。 再走走,眼睛一亮,眼前出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山西建筑门楼,和周围低矮的建筑比起来,这座经历了风雨的门楼显得古朴、高大,昂首在东南方向,虽然残破了点,但仍能在仔细的端详中发现雕刻的精美,只可惜有一边已经被完全破坏了,胡乱地塞着砖头,我心中一痛,这么漂亮的砖雕多半毁在当年那些少不更事、盲目无知的革命小将手下! 每一个高楼大院背后多有着悲欢离合的故事,出于对大院故事的了解,走进去采访,热情的大爷不但解答我的问题,还把更老的房主人请来,介绍过去大院情况,可惜听来还是糊里糊涂,连大院是谁建的都没搞清。其实地方语言也是名城保护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成为全国通,每个名城只有靠自己土生土长的专家细细打理,才能彰显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不知道大同的专家有没有在文物保护之外关注过这些民居门楼大院。 再往前走,拐过鱼皮巷,市一中门前向南,走在一条叫师校街的路上。师校?难道曾经是师范学校?或者是兵师校练的地方?在无意中已经把大同古代街巷的三种形式全领略了一遍。师校街较多地保留了大同古城的特色,门楼背后的房屋一进进房屋虽杂乱,仍有着阅历风雨的尊严,有一个特殊的门楼上镶着五角星,那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遗存吧。 思古之绪很快被嘈杂声打破了,吓!好热闹的一条街,高楼林立,五颜六色,看了看地图,原来叫大西街,大同的主街道多带有大字,难道和古代大十字阵有关?还是和大同的名字有关?或许因为北方都爱叫“大爷、大妈、大婶、大哥”什么的,但总让人觉得文化韵味少了点。 从大西街向西看去,几个高耸的建筑不协调的竖在那里,破坏着老城的天际线。街上的跳楼价、杀血价看了觉得刺眼,倒是行道树比较特殊,没有用北方常有的国槐,而是低矮的曲柳,可能是大同市树吧。走进师校街对面的巷子,突然发现华严寺近在眼前,一个胖胖的老和尚和一个瘦挑的小和尚正蹲在地上,悠闲地下着象棋,和周围的喧嚣、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大同精心打造的名城保护一条街—下寺坡街,望文生义,原以为下寺坡街肯定是在一个坡子上。看着两边一般高崭新贼亮的仿古建筑,再看看身后喧闹、宽阔的大街和大同宾馆高耸的建筑,天!这就是大同吹嘘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就?(未完待续)
作者:clivery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