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歙县,就是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文化。 如果说明清时500多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兄弟丞相”“同胞翰林”只不过是八股文读得好,那么,徽商、徽剧、徽墨、徽砚,徽菜,无一不是文化印痕深深;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自成流派,自然是学问不小;古建三绝: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雕刻四绝: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哪个没有厚实的根基?此处略选一二,有感发发吧。 徽剧,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别看现在没什么名气,可是它却是国剧—京剧的鼻祖之一了。旧时它又称“徽调”、“徽戏”,明末清初形成于徽州,清初在南方流传颇广,对许多剧种有深远的影响。乾隆年间四大徽班相继在北京演出,道光年间在北京同汉调等合流逐渐演变为京剧。、 古牌坊。徽州古牌坊已经天下闻名了。一座座牌坊就是一个个故事,割股救母;为夫守节;自尽殉夫;高官厚德;功勋过人;民间隐士,其中约有半数为贞节牌坊。节妇烈女,是古代徽州对死去丈夫的女人的最高褒奖,也是大多数徽州女人的向往麻木和无奈吧。徽州人程灏程颐朱熹创立了程朱理学,迎合了古代以男性为中心为主宰的社会的需要,于是“三纲五常”成了女性头上沉甸甸的束缚,而程朱理学发源地的徽州女人所受到的精神禁锢和环境氛围必定更浓更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即使未过门定亲的男人死了,女子也要为夫守节终身。于是就有了每天撒黄豆于地,再一粒粒检起来熬过一天天的日子的辛酸故事;于是,守节有了特别动人的表现的妇女就有族人上表求彰,建得牌坊以示表彰;于是就有了狠心的父亲逼女儿自尽的悲剧!那一座座牌坊压抑着人性,有着多少的不甘和无奈。日复一日在寂寞中苦苦捱着日子,熬到何时是尽头?自尽吧,也为家族换个好名声。古代的徽州女人以一生的孤寂煎熬换来了众多的牌坊和家族的荣誉。可是她们的苦谁理解?谁关心?封建礼教害苦了多少风华正茂的女人!红颜一点点老去,心一点点老去,甚至年轻的生命就终结----多么残酷。看着“节烈”,我的心钝钝地痛,为千百年前的女性。但是牌坊不仅是对女性,它于男性而言也是束缚,它也默默地也极有力的向男人昭示着精神的榜样,道德的标准,礼教对男人也不会放过。
作者:yru35032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