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掉真牙装金牙,毁掉商鼎铸铜炉”,古城珍贵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一块用来发财的地皮!没有了历史的陪衬,上下华严寺象光毛鸡一样耸立着,凤临阁正在复建着,难道正德皇帝就在这下面认识李凤姐的?“大同每一次旧城改造都经过专家投票表决的,并且专家人数比官员多一个”,听到这话不知道是在嘲笑官样文章还是大同专家真的没眼光,美丽的单凤大同啊,为什么你的面积都扩大到50多平方公里了,3点多个平方公里的老城区都保不下来? 假古董不是不可以,但多了特别是替代了真古董就让人深恶痛绝了。因为另有安排,两个寺庙没进去,购得签名《大同导游》两本,作者是大同原图书馆长徐信扬,从和徐的对话中增加了对大同名城保护的失望,就是这样一个大同历史通,居然不知道大同名城保护的事宜,也没有列入专家行列,而且出书还要自费,不容易啊! 在一家商店,看到两个民国的老紫榆大柜,分别刻有双蟠龙和喜上眉梢图案,雕刻十分精美。老板娘得意地告诉我,柜子是从民间收来的,大部分都装集装箱运到欧洲卖大价钱了,那里人都看好中国货。无言以对啊!难道将来我们的后人都到大英博物馆看我们古老的艺术,老板娘见此物未打动我,悄悄抖出绝活,家中有元代的皮箱,价格面谈。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哪位网友对收藏感兴趣,倒可看看,不过不识货千万别上当。 大西街往东走,十字路口往南,远远就看到了鼓楼,脚开始罢工,隐隐的疼,但脚的自作主张被我遏止了。 鼓楼不愧为原老城区制高点,三檐十字歇山顶,面阔进深,高耸、壮观,虽然漆得新了点,但明代的建筑风貌还依稀可见,不知道上面有没有鼓了,还能听到晨钟暮鼓悠远、厚重的声音么?下午的斜阳给鼓楼增添了一抹金黄,追忆的却是钟楼的消失,同样是明代的建筑,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 鼓楼东西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现在明显萧条了,两个现代建筑不协调的耸立在鼓楼旁。西街好象整治过,但似乎部门协调不到位,缺少整体效果。仿建的砖雕门楼工艺低劣,毫无审美价值,我们的领导总希望最短的时间出效果,显政绩,结果多半留下种种败笔! 在西街意外发现了万寿重阳宫,道观一个。年轻、年幼的道士、道童正在忙活着,重阳宫是祀吕洞宾还是王重阳?从一块字迹模糊的清代石碑上了解到该观好象是一个在广西和大同当过官的武将捐建的。小道童10岁左右,不知他们上不上学? 东街没整治,房屋一般,想看深宅大院的目的看来达不到了,回头走向九龙壁。(未完待续)
作者:clivery 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