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小镇兴城游记 说起今日的辽西小县兴城,知道的人恐怕并不多,然而在明末清初这座小城,可谓是大名鼎鼎、可说是名扬万里河山。那时兴城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是叫作宁远卫城。提起这座宁远卫城,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末蓟辽总督袁崇焕为保卫北京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在此拼死一绝,并以明军坚守城池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也是明朝军队与清兵做战为数不多的一场胜仗。史书称其为:“宁远大捷”。 如今的兴城火车站外,还有袁崇焕的塑像,以示这座历史名城的威严。也许是年青的时候看多了历史书,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是我们那时的必读书;也许是受那时为数不多的可读小说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的影响,一直以来很想去这座小城去走一走。可是近些年往来于北京和东北之间,多次与它擦肩而过,却没能得其门而入。今年的春节朋友拉我反季节旅游去了北戴河,离开这座心向往之的小城已经近在咫尺,到此一游便是理所当然之事。 出山海关,上高速,向北往沈阳方向车行1个小时左右便远远看见了高速公路的路牌指着前方1000米兴城出口。下得高速,不远便来到了古城的西门。 这座宁远卫城始建于明初,至于是那一年我就不得而知了,据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电影《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吉鸿昌》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都曾在此拍过外景。小城地处渤海之滨的辽西走廊,东北距锦州60公里,西南距山海关100公里。现在为县级市,隶属于地级葫芦岛市管辖。不论是距北京还是距沈阳大概都是400公里左右。京沈高速和京沈铁路都从小城通过,交通便利,也是关里和关外的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时,这里虽然没有成为主战场,但不远处的葫芦岛,曾是共军和国军浴血撕杀的战场。 古城内四街十字相交,正中有古楼一座,登楼鸟瞰全城,古朴典雅的明代一条街、乾隆帝赋诗评价过的祖氏石坊尽收眼底。城设四门,东为春和门、南为延辉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威远门,门上皆筑门楼,四角各设角台,东南角台上有魁星楼一座,周围还有一圈保存完好的城墙。只是如今,这城墙已被民居包围,那怕是想照张完整的照片都难。(当然也许是我们足迹所到之处未能遍及全城的原故)除了中间的古楼以外,四周的城楼前都有一座雕刻精细的石牌坊。小座海滨小城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也是唯一一个集山、海、岛、泉、城为一体的游览疗养胜地。这里有被誉为“第二北戴河”之称的美丽海滨,有巍峨壮美的首山,有海景壮阔的菊花岛,有颇具休闲度假气氛的温泉群,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 不知是因为假期,还是平时也是如此,小城的街道上人来人往,做生意的小摊,逛街的行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叫卖声、三轮摩的声、人们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与前一天冷冷清清的北戴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街道还算得上宽阔,两边的房子大多是两层平顶,以店铺居多,门前竖立着招牌晃子,小摊很少摆在城里的街道上,而大多集中在城门外。有意思的是,不算很长的街道上,竟有十多家卖煤气灶具的,让人还以为是到了灶具厂,细看时产地还又都是南方。一如北方其他的小城镇,街道算不上干净整洁,但也还不是过分的脏乱。看上去这座古城虽然并不比山西的平遥差,但这里的旅游开发却远没有平遥那么过分。街道两旁的商店也好,城门外的小摊也好,卖的基本上都是日常用品和食物,很少看到旅游用品的影子,这在商品大潮涌动的年代也可谓是新鲜了。当然,没有了旅游用品,也就省了小商小贩死追烂打的麻烦。民风一如东北,纯朴自然。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尽管到此一游的想法由来以久,此行也仅游了古城,便匆匆鸣金收兵而去。把首山、菊花岛和温泉留做了下次再来的美好借口。
作者:yvlin 出自:
|